原標題: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傳承
牛湖老村原住民鄧春儒重修啟明學校,融入美學課堂和藝術展,讓老校煥發(fā)新活力
始建于民國時期的啟明學校,現(xiàn)有主體建筑包括主樓、配樓、碉樓三部分,另有內庭花園等。
啟明學校內庭花園擺放著秋千,充滿著濃濃的歷史氛圍。
啟明學校古碉樓內的藝術裝置。
啟明學校內收藏著與學校相關的藏品。
啟明學校內收藏著許多古老的藏品。
見圳客戶端·深圳新聞網2020年07月15日訊 路過鰲湖藝術村,有時間可踱步到啟明學校去看看。如今的啟明學校,早已沒有了瑯瑯讀書聲,只聽到樹梢上的鳥叫蟲鳴。透過大鐵門往里看,“啟明學?!彼膫€大字依然清晰,似乎在提醒著我們,曾經這里也迎來送往過不少學生。
作為一所有歷史的學校,停止了辦學,還能干什么?“它還能傳播教育,如今它傳播的是美學教育,是社會公共教育?!弊鳛榕:洗宓脑∶?,鄧春儒數(shù)年如一日地把曾經破敗不堪的啟明學校,慢慢恢復成他腦海中曾經的學校的樣子。他把藝術融入到這座已喪失傳播基礎教育功能的學校,把美學課堂、藝術展覽放入其中,讓啟明學校得以重新“活”了過來,煥發(fā)生機。
曾經
村民接力蓋校舍用知識承托孩子走出去的希望
在老一輩的牛湖原住民的眼里,啟明學校就是村里孩子走出去的希望。建于民國時期的啟明學校,最初是由“下南洋”掘金的華僑籌資興辦的。這些走出去的人發(fā)現(xiàn),知識能改變命運,只有讓村里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,才有機會實現(xiàn)自身的理想,進而有能力改變貧窮老村的面貌。
于是,上下兩層共五間瓦房外加一座碉樓的啟明學校應運而生。
作為村里較早一批在啟明學校接受教育的村民,鄧茂興對上學時的情景還有些記憶:“學校建好后,學生并不多,全校的學生加起來也才幾十人?!?/p>
鄧春儒小時候也在啟明學校接受過學前教育,“那時學校有小班,一、二年級合為一個班,三、四年級各自有一個班?!睆淖畛跖:洗宓暮⒆樱椛涞街苓呉淮?、二村和大水田等村落的孩子,啟明學校肩負起了小學教育的任務,把一屆又一屆的孩子送出了村落以外、更寬廣的世界。
在隨后的三四十年間,越來越多的華僑支持著村里的建設,70年代,華僑們在舊有建筑旁捐贈了與原有校舍體量相當?shù)男滦I幔瑢W??偨ㄖ娣e擴展至近千平方米。
時代不斷向前發(fā)展,牛湖老村的村民不復耕作,老村也變了模樣,啟明學校因校園功能單一,面臨著生源一再減少的困局,最終徹底被周邊的新學校取代。
1994年,啟明學校停止辦學,學生并入了廣培學校。從那時起,啟明學校進入了一段漫長的閑置期。
今日
文化加持在不變中謀求改變
城市的發(fā)展帶來了機遇,也帶來了考驗。2006年,鄧春儒返回老村,老村和啟明學校破敗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。
轉折在于一念間。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啟明學校,鄧春儒和朋友們把學校租了下來,改造成藝術家工作室。鄧春儒希望文化和藝術的滲透力量,能改變啟明學校未來的命運。
那個空地上長滿了2米多高野草的學校,在鄧春儒和藝術家的堅持下開始變化。草太茂盛,那就手動拔草;沒有路,就想盡辦法找相關部門協(xié)調修出一條路。
經年累月的堅持,讓啟明學校一點一滴恢復元氣,也逐漸成為了村里孩子免費接受公益藝術課程的地方。
2018年4月,龍華區(qū)開展啟明學校舊址修繕項目。這一次的重修盡可能保全了啟明學校的原貌。四個多月后,煥然一新的啟明學校作為鰲湖藝術村的一部分對外開放。
“啟明學校依然有傳播知識和育人的責任,只不過現(xiàn)在有更寬廣的界限。接下來,我們希望把學校一樓的幾間教室做成微型博物館以及社區(qū)小劇場,二樓則做藝術家駐留項目,以駐留工作室和藝術呈現(xiàn)空間為主?!编嚧喝褰榻B道。
疫情發(fā)生前,啟明學校不時也會迎來熱鬧和喧囂,除了不定期的公益課堂活動外,啟明學校還接受團隊預約參觀,鄧春儒會充當“向導”向各路前來參觀的團隊介紹啟明學校的歷史和古村落的蛻變。
隨著疫情進入常態(tài)化防控階段,鄧春儒打算陸續(xù)恢復開展一些項目活動?!敖衲瓴邉澋墓と司銟凡宽椖坑蓛蓚€部分組成,一是攝影展,計劃在鰲湖美術館和啟明學校同時展出;二是面向外來青工的戲劇項目,屆時也將在啟明學校啟動開展?!?/p>
對啟明學校的未來,鄧春儒表示保持舊貌是必然的,但在這個過程中,肯定會不斷疊加新的元素,“現(xiàn)在科技發(fā)展如此迅速,以后學校和老村也考慮以藝術+科技結合的方式去發(fā)展,繼續(xù)往前走?!编嚧喝逭f。
(龍華新聞記者 袁春燕 通訊員 王亭/文 記者 陳建華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