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特區(qū)報2019年3月20日訊 人有不愉快的記憶,水稻也有,特別是對干旱的記憶。我國科學家的這一發(fā)現(xiàn)于近日發(fā)表在國際期刊《遺傳學前沿》上。
論文通訊作者、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莉介紹,植物在自然生長中會經歷多次環(huán)境脅迫,為了維持正常生長,它們在逆境中不會越來越蔫,反倒能“越挫越勇”,一步步“磨煉”出抗逆能力,這說明植物對逆境是有“記憶”的。
團隊通過多年研究,不僅找到了水稻的干旱“記憶”基因,還找到了調控水稻干旱“記憶”響應的網絡。根據(jù)表達趨勢變化,研究者將這些干旱“記憶”基因分為:“劑量”“線性”“累積”“初始”“穩(wěn)定”五種變化趨勢類別的16個模式。
“我們進一步驗證了這些干旱‘記憶’基因在水稻抗旱能力中發(fā)揮的作用。比如‘劑量’模式包含的基因常會被忽略,因為這類基因在水稻經歷首次干旱時不會顯著表達,要在經歷多次干旱后才會變化?!眲⒗蛘f。
該成果為學界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提供了備選基因庫。